大都市的郊外還有一片小小的凈土,還有一小群執著的人們,守望著稻田,年復一年用心種出更好的稻米。稻谷是江南的主產、主食,松江這片上海最古老富庶之地,歷代盛產優質稻米。如今滄海變桑田,這里長出了高樓大廈、高速、高鐵,長出了大學城、G60科創企業群,但這里依然還能長出好的稻米,并在今年第二屆全國優質稻品種食味鑒評會上獲得金獎。讓鑒評的專家們出乎意料的是全國十五個金獎中排名第三的竟是高度工業化城市化的上海松江稻米,他們怎么會想到在大都市的郊外還有一片小小的凈土,還有一小群執著的人們,守望著稻田,年復一年用心種出更好的稻米。
養土地就是養自己
松江在本世紀初就探索用地養地相結合的現代耕作制度。十多年前在反復試驗的基礎上,推廣了三三制耕作制度,即秋播的時候,土地深耕曬垡、麥子、綠肥各占三分之一,后茬種水稻,這樣耕地三年之內種上一次綠肥,休耕一次,對恢復耕地的田力非常有效,同時可以減少大量的化肥農藥使用。
又經過幾年的探索實踐,在總結三三制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耕作制度,探索一年種一季水稻的種田與養田結合的耕作制度。在分析糧食產出、農民收入、生態效益、眼前利益與長遠土地生產能力等各種因素后,2016年起全區實行了綠肥、水稻的耕作制度。農田冬季春季休閑著,大大地減少了化肥農藥的使用,土地松了、厚了、肥沃了,松江的稻米更香甜了。
培育好土地,松江不僅從耕作制度上、從生產模式上,還從農民保護耕地的責任與利益上做積極的探索。從2017年起,松江種糧的家庭農場和農業保險公司簽了一個保險協議,農民在土地經營期內,如果把土地養好了,有獎勵;如果土地養差了要賠償。測評土地好差,專業部門有各種檢測的指標,三五年檢測一次,農民退出經營土地時要全面檢測土地的各種指標。土地養好了,退休時可以得到一筆可觀的收入。這里的農民懂得,養好土地也是在滋養自己。
與土地融合在一起
松江土地肥沃,風調雨順,飯稻羹魚,被譽為魚米之鄉。陸銘昌,松江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的高級農藝師,是“老來青”的培育者陳永康的同鄉。他明年就要退休了,工作的這幾十個年頭里在做的一件事,就是水稻育種。他還是幸運的,近年來他利用鄉土優質水稻種質資源,育出不少好的水稻品種,這些稻米品種,深受老百姓的喜愛。很多農民進了城,面對超市那幾十個品種的大米,仍然懷念他們記憶中的那種大米味道。正是因為這種情愫,陸銘昌培育的松早香1號在上海地區多次被評為最好吃的大米,而他培育的另一個品種松香粳1018,從2016年參加地方和國家優質稻米評選以來,連年獲得金獎。松江大米由于這兩個品種,又延續著松江出好大米的歷史名聲,留住了舌尖上的鄉土。
過去的育種強調的是高產,現在的育種注重的是口感;過去一個品種的推廣,只要小試中試的數據,只要專家的鑒定;現在一個新品種的成功,專家要數據,農民要高產,市場要口感,要培育出農民喜歡種、市民喜歡吃的一個品種真是不容易。陸銘昌的育種思路也在最近這十幾年從重產量轉到主攻口感上,他覺得工作剛剛順手,剛剛摸到了鄉親們惦記的那種稻米味道,卻離退休不遠了,一向沉穩平和的他有點急了,因為他覺得他培育的品種離他心中的標桿“老來青”還遠著呢……
農場主的體面生活
李春風,松江區泖港鎮腰涇村的一個家庭農場主,是2014年第一屆全國十佳農民。三十多歲起,他和他父親經營著一個400多畝耕地的種養結合家庭農場,每年生產稻谷50萬斤左右,出欄生豬1500多頭,人均收入十幾萬元。李春風父子都會使用拖拉機、收割機、播種機等各種農業器具,養豬場里的糞便經過發酵以后冬天全部澆灌在耕地上,化肥農藥使用得很少,十幾年積累下來土地越來越肥沃,稻米的品質也越來越好。
農場生產的生豬、稻谷都由松林公司負責銷售,李春風一家專業專心從事農業生產,生產好他們就收入高,他們懂得,只有養好豬、種出好稻米、養護好土地他們才可以在這塊土地上體面下去。
作為子承父業農二代的李春風,他原來像村里大部分的青年一樣也在工業區上班。2008年開始,他在農忙時幫助父親打理農場,2012年父親退休了,他成了農場主,父親成了幫手。
李春風雖然迅速掌握了常用農機具的使用技術,但父親畢竟文化水平不高,現代的種植養殖知識有限,要提高自己,只憑父親的經驗是遠遠不夠的,所以他每年去參加農業技術部門的培訓班,考到了種植、養殖、農機具操作等各種專業技術證書,還在業余讀中國農業大學的課程,補充理論方面的知識。李春風也耐得住寂寞,一年365天,他300天以上住在農場。
農業生產要穩定,農民職業隊伍當然也要穩定。如今,農民成了體面的職業,穩定、專業,才能種出好稻米。松江經過十幾年的探索和實踐,糧食生產家庭農場經營制度基本成熟,糧食生產穩定發展,農民收入穩定提高,土地越種越好,農民成了體面的職業。李春風是幾百個家庭農場的一個代表,也是松江農業傳統生態循環和現代機械化高效率結合的一個典型。
十月將近,稻谷飄香,每年這個時節,松江的農家會舉行一場新米飯嘗評活動。他們將在松江浦南的“八十八畝田”里,邀請喜愛主食的人們來品嘗新米飯,體驗主食的魅力,分享好農夫的勞動果實,共慶豐收,喜迎國慶。“八十八畝田”的主人把生產隊的老倉庫,改造成具有現代功能的大米體驗館,在那里展現給大家的是稻品的世界、主食的文化。